海拔五千公尺的靈修課—尼泊爾宣教有感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往上爬,早在盛唐,王之渙就鼓勵世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而人對於高處卻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誠如蘇東坡所云:「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許不止怕傷害,更怕孤獨。

難以接觸的事物,彷彿一塊磁鐵,專門吸人的心思。由於高山太過崇峻、太過隱密,遂集萬眾仰慕的眼神於一身。站在山巔任風吹拂,壯闊的景色拉開視野,彷彿所有的風都趕來灌滿你的意志,更為雄心如虎添翼。

因為山極美,登頂後帶給人的心靈震撼極強烈,布農族文化甚至衍生了一特殊習俗,當人從玉山歸來,需在山腳下呼喚自己的名字,目的是把逗留於山裡的靈魂叫回來,不然人將對優美的山境流連忘返,終日心思不寧。這是一條美與實際兼具的習俗,不反對追求美的事物,惟遏止耽美,以防追求美的同時深陷其中。

尼泊爾冰川壯麗名山叢集
喜馬拉雅山,全世界最高山脈,綿延於中國大陸、印度、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國界上。東段的聖母峰乃世界第一高峰,中段的馬納斯盧峰乃第八高峰,皆在尼泊爾境內。尼泊爾名山叢集,冰川壯麗,是世界級登山勝地。去年底,翁老師和我到尼泊爾宣教,我們去了馬納斯盧峰及希.弗克桑多國家公園境內的少數民族村落,至少都在5,000公尺以上。

「以前我可以奔跑著上山呢!」出發前,我憑藉著在山裡長大的經驗,將可能遭逢的體能不適輕輕挑起,就這樣上路了。沒想到,要去一個村落傳福音時,走在5000公尺的高山上,我氣喘吁吁,舉步維艱,帶領我們的少數民族雪巴人卻是健步如飛,令我自嘆弗如,心想自己實在有失高山族的身分。

藏傳佛教是尼泊爾第二大宗教信仰,第一大者為印度教,剩下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口比例由原始信仰與其他宗教瓜分。越接近西藏的尼泊爾山區,越可見到藏傳佛教的蹤跡。前往某個村落的路上,途經一座藏廟,廟裡一張長桌上擺滿了淺杯裝的燭火,一盞悼念一個死去之人,包含特來此登山,不幸罹難的外國登山客,以及為登山客開路的當地嚮導。

竹籠微弱的貓叫聲
在山區走了一天,終於到達聚會地點。那個區域約有四百戶住家,只有十戶左右相信耶穌,大部分是從藏傳佛教改信基督教。藏傳佛教與印度教、伊斯蘭教都具有強調忠誠度的特點,因此改教對那邊的少數民族相當不容易。

聚會這天,細雨紛飛,遠處陰沈的馬納斯盧峰,扳下臉來拒絕任何挑戰者的挑戰。一個婦女背著竹籠走來聚會,突然我聽到微弱的貓叫聲,以為放在籠子裡的是小貓,當她掀開遮蓋的布,才知是她剛出生幾天的嬰兒。

我一摸裹著嬰兒的布,因在山區,又值冬天,布是潮濕冰冷的,這樣怎麼保暖呢?似乎他一出生就必須習慣這樣的氣候。粉嫩的小臉洋溢著夢鄉的光澤,還不知他的父親已因耶穌的名被逼迫而亡。他餓了就哭,滿足就笑,人生的冷暖此刻暫時簡化成一枚問號,留予漫漫的一生追尋,如果他夠幸運,可以在耶穌裡尋得安慰。他真的很幸運,擁有一位堅強的媽媽,他的媽媽說無論如何不會再改變信仰,我含淚說:「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