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思》人情債該如何還?
最近注意到一件滿值得思考的事情,也是每個人的人生寫照,即任何人都無法逃避、令人困窘的抉擇──如何在錯綜的人情和必須做出決定的為難之間,執行正確的判斷。
剛好我面臨維谷之境時,神讓我特別想瞭解大衛的事例,期盼藉由他的事蹟,使我得著智慧,在每一次拉扯的抉擇中,做出沒有遺憾、沒有負擔的決定,因耶穌應許我們輕省的擔子。
大衛與摩押人之間恩仇交錯
在士師期間,猶大伯利恆城的以利米勒,因國中饑饉,帶著妻子拿俄米與兩個兒子去摩押地寄居,兒子都娶了摩押女子為妻。直到以利米勒與兩個兒子都死了,拿俄米才決定回到本地,媳婦摩押女子路得也跟著她回去。後來路得嫁給了與婆婆同宗的親戚波阿斯,波阿斯與路得是大衛的曾祖父母。
雖然大衛與拿俄米的血緣關係可能遙遠,不過是由拿俄米撫養路得與波阿斯所生的俄備得,因此可以說大衛的祖先曾寄居摩押地,且大衛也擁有摩押人的血統,與摩押人具親屬關係。
在掃羅追殺大衛初期,大衛逃到亞杜蘭洞。大概掃羅欲除滅大衛整個家族,大衛的父兄都避難來到亞杜蘭洞找他。為了安排年老父母的棲身之處,大衛到摩押的米斯巴,請求摩押王收留他的父母,「大衛領他父母到摩押王面前。大衛住山寨多少日子,他父母也住摩押王那裡多少日子。」(撒母耳記上廿二章4節)
大衛透過自己與摩押人的血緣關係,使父母的生活在他動蕩不安時獲得保障。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大衛與摩押人之間的關係,從世間肉體的角度而言並非純粹的敵我,或外邦人與選民的單純劃分,而是含有血緣姻親、恩仇交錯的矛盾。
神的喜樂蓋過紛雜情感
大衛登基為王後,面對神的命令及國際情勢的緊迫,又是如何處理與摩押人的關係呢?撒母耳記下八章2節:「(大衛)又攻打摩押人,使他們躺臥在地上,用繩量一量,量二繩的殺了,量一繩的存留。摩押人就歸服大衛,給他進貢。」
這是一段相當簡略的記載,並未提到摩押人做了什麼事情導致大衛必須前去征服他們。然而在撒母耳記上、下的記述裡,大衛每次出征前,都有求問耶和華的習慣,以及下文6節下:「大衛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都使他得勝。」顯見大衛攻打摩押人是神所允許。
大衛在領受這個旨意時,心裡想必掙扎不已,在情感與理智間搖擺。一方面摩押人有恩於他,又是親屬,如今卻必須以武力壓制他們。大衛出征四境得勝後寫出了如此詩歌:「神已經指著祂的聖潔說:『我要歡樂,我要分開示劍,丈量疏割谷。基列是我的,瑪拿西是我的,以法蓮是護衛我頭的,猶大是我的杖。摩押是我的沐浴盆,我要向以東拋鞋,我必因勝非利士呼喊。』」(詩篇一○八篇7-9節)
神透過大衛說話,神的喜樂蓋過了大衛一切紛雜的情感,他作詩時沉浸於靈裡的喜樂,被聖靈掌管,忘卻人情矛盾及矛盾帶來的痛苦,那是猶如一根細針在心裡擺動,無論往左向右,都是一陣刺痛。
可以想見,也許當時摩押人還在街巷流傳著他們曾在大衛落魄時幫助過大衛,現在卻成為他的手下敗將,因而埋怨他不知感恩等等。然而大衛不畏人的批評與流言攻擊,堅持為神發聲:「摩押是我的沐浴盆」,此刻這般羞辱性的言詞,在摩押人聽來更是極端不悅吧!
唯即使是作王的大衛,依然要向他的王臣服,以他的王的心意為優先,這代表著有時必須拋下人情的包袱或期待。一如大衛在迎接約櫃時,忘我地脫下外袍露出內衣跳舞歡慶,不顧社會眼光對君王衣著高貴的形式要求,事後亦對妻子米甲的嘲諷置若罔聞,因他活在信心裡,深知自己所做的蒙神悅納。
人情淪為操縱他人工具?
人的情感是互動的關係,情感和立於情感所發出的要求常成為我們的羈絆,影響我們的決定。情感屬於肉體的一部份,既為肉體,就有軟弱之處;完全順從情感,就是順從肉體。倘情感為神所用,情況將大為改觀,有時必須壓抑,有時得要發揚。例如亞倫一時之間遭遇兩子喪亡之痛,以及大衛處於複雜關係下的情感作用,都被神管理,因而能夠做成大事。
有些人做人情是刻意、經過算計的,但有些人卻是按著神的心意去做。倘若按著神的心意做,也不應稱之人情,人情是為人而做、因人而做,若有做給神、因神而做的體認更為恰當,「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言十九章17節)。然而現實社會裡,屬於前者比較多。
有篇文章將人情定義為:「人情是指個人遭遇到不同生活情境時,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是指人與人進行社會交易互動時,擁有資源者用來餽贈對方的一種資源。」
另有一個更露骨的寫實說法,人情就是我們的資源。這說法似乎在暗示,受到資源餽送的一方,儼然成為資源餽送者假以時日欲予以支配的工具,是出於要求回報動機的給予;人情不是發自真摯的意願所為的付出,卻是為日後操縱他人所鋪的路。
該文並提到東方人有不敢得罪人的策略與順服社會期望與權威等特性,揭露了下一個問題:遇有人情卻無法按著對方的期望回報時,該怎麼辦?如果真的做出不符合期望的決定,面對指責又該如何自處?
求神引領 免受人情牽制
透過前文大衛與摩押人間故事之分析,我想基督徒不必太為此傷腦筋,因為神將引導我們的腳步。我們可能會一時感到不捨、難過或猶豫,遭受不友善的抨擊,但隨著事情的發展,平安越加豐盛,嘗到從肉體所致混亂突圍而出的得勝果實,彷彿一片自清晨甦醒的青草地,重整思想的秩序,箇中滋味,唯有自己能夠體會。
且「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一一八篇6節)、「但要尊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以祂為你們所當怕的、所當畏懼的」(以賽亞書八章13節)。
走筆至此,可做另一假設,假設角色互換,別人無法按著我們的期望回報,我們還能求助於誰?答案其實很簡單,耶和華必親自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