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宣教 陳柔伊、魯瑪夫服事克欽難民營

一個台灣人在難民營的日子

十二月4日晚上,師大附近的寧靜巷子裡,日式老屋改建的咖啡廳「找點心」,牆上掛著十幾幅攝影作品,五、六十位年輕人圍坐在木質地板上,傾聽著攝影師及宣教士娓娓道出發生在中緬邊境克欽難民營的生命故事…

陳柔伊:難民唯一倚靠是上帝
由「世界微光」與中華世界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差傳會舉辦的「一個台灣人在難民營的日子」攝影展,照片作者是在新店行道會聚會的攝影師陳柔伊姊妹。今年初她受委派與宣教士進入中緬邊境,用相機記錄第一手的影像,呈現克欽難民營居民對福音的渴望。會中,她以投影片方式,分享每一張照片背後不為人知的生命故事,看見世界的矛盾與掙扎。

目前宣教士長期投入克欽難民營的關懷工作,陳柔伊說,在難民營裡什麼都沒有,尤其經歷戰爭攻擊,居民的生活狀況更是一落千丈,他們唯一能倚靠的就只有「上帝」了。她看見難民營的居民們,每天午夜3時就起床「晨耕」,因此,從照片裡就可以看出他們對信仰的堅持。她說,或許他們的生活很困苦,但心裡存有一位上帝,用一顆虔誠而敬畏神的心,心中就有一份平安與富足感。

掛在牆上的作品中,照片裡有一群小孩坐在簡陋的木造教室裡,每人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上課,手中握著僅有的一支鉛筆,用心地在作業簿上寫下剛才老師所教的新單字。陳柔伊說,在戰亂的環境中,她看見每一個孩子們都非常認真地讀書,並且把握任何學習的機會,這是生活在富裕台灣的小孩所看不到的景象,台灣小孩若看到此照片應該會覺得知足與感恩了。

魯瑪夫:福音是活下去的理由

「倘若他們沒有福音信仰,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因此每一天都要來感謝上帝!」台灣布農族青年、中華世界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差傳會魯瑪夫‧達瑪畢瑪宣教士說,他盼望透過這些難民營的真實影像,除了傳達克欽難民營的生活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基督信仰才是他們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魯瑪夫宣教士從2005年起去到那些被世界遺忘的少數民族,經常往來南亞各國邊境,並帶領各種人道救援工作。

魯瑪夫表示,台灣原住民因著西方宣教士而獲得福音,但隨著原住民生活愈來愈好,他要將這份基督的愛傳給「遠方的家人」─邊境高海拔的少數民族,這也是「還福音的債」的一種具體方式。2012年起,他得知中緬邊境克欽族的內戰消息,於是投入克欽難民營的關懷工作。

克欽族是一個少數民族聯邦,分布於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印度阿薩姆邦及中國雲南省。2011年緬甸通過新的「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並舉行全國大選,克欽自治政府希望保持獨立軍完整性和民族語言獨立,此舉與中央意見分歧,因此爆發內戰,緬甸國防軍開始攻打克欽族,造成十餘萬的難民。

由於緬甸異族遭受迫害至今仍未止息,難民營的生活及衛生環境不佳,急需醫療及生活物資。魯瑪夫說,由於缺乏醫療人員與設施,在糧食不足下,很多婦女懷孕不到七個月就流產,而勉強出生長大的小孩,每天只能求得一餐溫飽,因此,婦女及孩童是最需要關懷的對象。

主辦此展覽、從事設計工作並在台北靈糧堂聚會的戴芯榆姊妹表示,「世界微光」今年才成立,是以報導台灣宣教士故事的媒體平台,為的是「看見世界一絲微光」,紀錄那些在世界角落默默發光的人,讓更多人看見基督的愛。

她很高興透過建置網站及臉書,首次舉辦攝影展及講座就吸引許多年輕人參加,來的人未必是基督徒,透過與講員對談,更能了解偏遠少數民族的需要,並且伸出援手幫助克欽難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