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宣教語言策略 應貼近族群生活

在不同文化背景及生活環境之處傳福音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對這些人傳福音?」因為神的恩賜與帶領,每個人、每個團隊都有其擅長之道,分別採用醫療、教育、音樂戲劇、弱勢收容、關懷探訪、職業訓練等等方式。傳福音的各種方式猶如食物的不同烹調方法,人們真正需要的是食物進入身體內分解後帶給他們的養分。

講章內容與現代生活融合,易於使人體會傳講者傳遞的訊息,本為好事,但必須確保所採用的方式不會掩蓋或扭曲了純正的福音,並應防止讓不屬於純正福音的世界言談同時進入人心。

提供切合背景的比喻

其次,我們也當考慮到傳講內容是否切合聽眾普遍的生活背景。唯有適合,才是符合需求、才能增益靈命。尤其對少數民族傳福音,更應特別注意此點。長年居住於商業、經濟、教育高度發達地區的一般人,很難想像少數民族現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機構每年舉辦的宣教年會,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老師,不辭辛勞地共同服事少數民族。這樣的心志與善行,已經記在神的生命冊上。

這些老師都是各地的菁英,有各自的專業長才;從會前的準備至會中的參與,莫不全心擺上與禱告。但是他們服事過後,竟為了台下聽眾的反應感到沮喪。聽眾的反應最直接表現出他們的吸收程度。

原因何在?經過長期的觀察,本文以為主要原因就是分享採用的人事物與少數民族生活差距太大。舉例而言,歷久彌新的西洋古典音樂,感動了中西古今數百年的人類心靈,其作曲者大部分為敬虔愛神的聖徒,我們可以藉由這些動人音樂感受神的偉大可畏。

然而對於少數民族來說,這些曲目、人名像是異國語言,根本未曾聽聞。假設在聚會中引用有關的見證,少數民族何能體會?他們沒有聽過這些音樂,就無法從曲調的複雜與和諧,作曲者如何將各式各樣不同音色的樂器,調和得如此完美,進而體會神運行於作曲者的恩賜和能力是多麼使人讚嘆,最終歸榮耀給神。也或者一部電影、一本傳記,這些東西都離居住深山的少數民族太遙遠了,引用其內容實在難以引起共鳴。

在少數民族分享信息並非不能提到聽眾不認識的人事物,前提是必須能讓他們感同身受,比如可以分享某人病得醫治、信主後家庭的轉變;這些是人類共同的需求,亦為聖經裡面常見的情節,並不會因族群、生活背景而有所不同。

闡釋真理生活化

神學知識若在少數民族宣教,也必須審慎選擇,甚至可以降低比例。眾所周知,目前的少數民族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讀完初中已屬少見。聖經知識的學術邏輯分析與辯證,太過艱澀,超乎他們能夠理解的範圍。一個經常處於學術分析思維的人習慣這種陳述方式,也可快速經由這種陳述方式得到知識。不過在少數民族中很難發現以這種方式思考的人。他們尋找老師,就是為了小孩生病、嬰兒夜間啼哭不止、家庭發生變故這類日常生活的事情,需要老師為他們禱告。

對少數民族闡釋真理盡可能生活化、簡單化。其實聖經許多記載,其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有時候根本無須多加闡釋,最重要的是正確的信心和聖潔的生活。至於一些有爭議的部分,除非有人提問或是神學訓練,才針對其個別需要提供解釋。否則面對一群少數民族,講到神學理論,並無助於他們對聖經的理解,反而增加疑惑。

闡釋真理時,有些人會帶出舊約時期猶太人的生活背景與習俗。這些背景資料,對少數民族來說難以連結到本身對於聖經的理解,因為他們沒聽過猶太人,也沒有電腦、網路,無法藉此得知這方面的資料。神學知識幫助我們很有系統的闡經釋義,經過一代又一帶神學家的努力,解釋出來,重點還是在於生命的轉變、與神的合一。

針對困擾的議題提出解釋

有個一直困擾著少數民族的問題,就是巫師巫婆的制度,他們似乎難以擺脫歷代以來巫師巫婆所形成的影響力。少數民族一旦巫師巫婆信主,全村信主,但也很容易在遇到疾病、災難時,又回到尋求巫術的困境中。曾有少數民族坦承自己帶領的信徒回頭尋求巫婆幫助,處於信仰上的掙扎,不知如何是好。

關於這點,必須要對現象產生的脈絡有所瞭解,才能對症下藥,解決他們的疑惑。筆者身為布農族,祖先們也是靠著巫師巫婆化解一切困厄、祈求福份。筆者認為巫師巫婆長期擁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控制著人們心中的恐懼,是因尋求他們的幫助,確實可以改善情況;不過他們改善的關鍵,並非儀式背後邪惡的屬靈力量。

以往單純的農業社會,最大的擔憂就是收成不好。而巫師巫婆之所以能為族人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握有農業知識與技術、懂得觀測天象。比如撒種、耕種或收成的節期;什麼時候種什麼、收什麼、怎麼種、怎麼收,他們都瞭若指掌。

為了鞏固巫師巫婆階層的權力(權力附帶好處,例如地位與供品),逐漸發展出一些本質上與農業技術無關的儀式。看似是儀式確保了收成,實則為知識帶來的結果;且一個族群中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被指派傳承相關的知識,巫師巫婆遂成為社會制度裡的特殊階層。

驅魔醫病也是相同的道理;實際上並不是巫師巫婆的法力趕走了什麼,而是他們熟悉各種藥草的醫療功能。因為除了舉行儀式,巫師巫婆還是要給病人服用一些藥草。簡言之,巫師巫婆的形成及影響日漸壯大,乃在於這個階層掌握了攸關生存的農業與醫療知識。

當我如此對少數民族解釋,告訴他們如今大家都已知道耕種的技術,不再需要巫師巫婆的指導;只要敬畏神、遵行神的話,神必賜福田裡的出產。如果生病可以禱告或看醫生。他們方恍然大悟,也消除了長久以來深植於心中對巫師巫婆及巫術的恐懼,不再因這份恐懼轉而尋求巫師巫婆。

經由以上例證,若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基督信仰發生衝突時,如何說明才能讓他們完全脫離深受桎梏、遠離神的傳統文化?本文以為首需對該種傳統文化的生成脈絡及原因有所瞭解,才能以現代的知識、情況及神的話語向他們解釋清楚,目的都是要領他們歸向真神。

「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後)少數民族的宣教,大多採用語言的溝通。語言的內容及構成方式千變萬化,唯有適合少數民族的語言策略,方能經過他們的理解與吸收而化為靈糧,發揮功效。

關於少數民族宣教的語言策略,本文略就不同情形作一總結。在對一群少數民族分享信息時,關於真理的闡釋,務求簡單,使用最容易瞭解的詞彙、句型及資訊。有時候我們太熱心,想要一次讓他們明白好多事情,卻讓他們墜入五里霧般。

舉例應該貼近生活事實。舉例的內容可以從神救恩的目的作為出發點,神的救恩是要我們恢復與神、與人的關係。生老病死、吃喝工作、人際關係是每個人每天的生活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一切都需要基督的憐憫與愛心的行動,愛是最大的恩賜。凡此皆是真理上最好發揮、最易引起共鳴的話題。相反地,倘以無關少數民族的生活作為例證,例如藝術的美感,將會孤掌難鳴。

若有特殊的疑問或困擾,則須耐心地聽他們表達疑惑。有些疑問一時之間難以釐清,則一起藉著禱告尋求神的啟示。有些疑問是可經由對於傳統文化的瞭解及今昔的對比,細細推究出答案,便可一針見血地解答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