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 專欄 / 好牧人/魯瑪夫

飛向馬其頓呼聲《山信雨恩─少數民族當代宣教實踐》

少數民族只能靠簡易的鐵絲獨木橋翻山越嶺返回家的路。(圖/WIRI少數民族差傳提供)

對少數民族最具體的認知,莫過於服裝、歌聲及舞蹈。身穿繽紛服飾,面露靦腆表情,讓人以為他們能夠默默承受一切社會壓迫,掀開衣袖,卻早已血肉斑斑;有些痛,不會發出聲音,也不曾被人看見。

文/魯瑪夫

少數民族是一個特殊又龐大的族群,每個族群都具有獨特的語言、風俗,其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至今仍發揮一定影響力。社經地位低下、教育程度低落而飽受歧視,則是少數民族普遍的特徵。將少數民族與宣教兩者結合,構成一個方興未艾的議題,因為大部分少數民族也是福音未得之民(UUPG)。礙於地理環境,一般人難以抵達,更為少數民族宣教差傳添上一襲神祕色彩。

少數民族在部落參與約旦節佈道會。

少數民族在部落參與耶誕節佈道會。

對少數民族最具體的認知,莫過於服裝、歌聲及舞蹈。儘管流行服飾推陳出新,少數民族依然保有鮮豔的衣著。稍微具有民族意識的族人,願意一針一線織出屬於自己的民族情感;手中謹慎捏著細長針線,在織布機上專注地兩面穿梭,彷彿在心上刺滿彩色的傷痕;有些痛,不會發出聲音,也不曾被人看見。

身穿繽紛服飾,面露靦腆表情,讓人以為他們能夠默默承受一切社會壓迫,掀開衣袖,卻早已血肉斑斑。口唱嘹亮歌聲,腳踩歡慶舞步,衣綴珠玉鈴鐺,那一襲在身軀挪移間、敲打出打擊樂聲的民族服飾,究竟擺動了自信的步伐,抑或吟唱出委屈壓抑的心情?

無論答案是哪一個,神都明瞭,並對眾教會發出呼召。也因此,幾百年來,多少宣教士前仆後繼步入少數民族宣教與差傳之路,終生奉獻,最後埋骨於荒山野嶺。

少數民族前往對岸部落的必經交通溜索。

少數民族前往對岸部落的必經交通溜索。

同樣身為原住民的我,於2005年開始從事跨文化宣教研究及少數民族差傳服事,從過去莫拉克風災開始,服事範圍逐漸擴大,越過海洋、越過山嶺、越過國界。我彷彿一隻被風托起的鳥,飛行時,耳邊呼嘯而過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馬其頓呼聲。

「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裏的人聽。」(使徒行傳十六章9、10節)馬其頓呼聲不僅僅是保羅時代所獨有。少數民族遍及亞洲北緯10至40度視窗,分佈面積相當廣大,這是現今的馬其頓。

位於海拔約5000公尺的邊境聚落

馬其頓呼聲的雙重意義,象徵了「基督的愛,無遠弗屆;人的需要,不分國界」基督的愛以及因愛而生的勇氣,彷彿是我們起行爭戰時,惟一需要背負的行囊。我必須承認,這個行囊時脹時洩,因為人非常軟弱,勇氣不見得總是塞滿我的行囊;但基督的愛是種子,只要保有種子,就可以隨時仰望,期待下一輪更加豐盛。

「做了就是」這四字,是慈愛雙親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雖然他們沒受過中、高等教育,當我長大後查考聖經,卻十分訝異地發現:這個簡單不過的觀念,竟為聖經裡那些食古不化的猶太人所重視,當然耶穌更加注重。「我們該做什麼才算是做神的工呢?」(約翰福音六章28節)「眾人問他:『這樣,我們該做什麼呢?』」(路加福音三章10節)「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諸位弟兄,我們該怎樣做呢?』」(使徒行傳二章37節)

WIRI少數民族差傳魯瑪夫前往西馬拉雅山尼泊爾邊境。

WIRI少數民族差傳魯瑪夫前往喜馬拉雅山尼泊爾邊境。

基督教論壇報專欄相關文章:https://bit.ly/3pNEsd7

了解更多WIRI少數民族差傳會:
官網:https://wiri.org.tw/
邀請您訂閱YT頻道:https://bit.ly/3mv2cRj

  • 更多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