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少數民族宣教的呼籲 – 世界華福中心(今日華人教會)2016.12

文/魯瑪夫宣教士/牧師/博士(WIRI少數民族差傳創辦人)

中華民族廣含56個民族,1個漢族加上官方統計55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約10:1,少數民族認定存有爭議,跨文化學術研究認達500個民族。中華民族語系概分漢藏、藏緬、阿爾泰、南亞語系等。華人一般乃母語為漢語者之稱呼,也有從國籍認定。本文避免用語混淆,讀者方便理解,所指華人限於母語係漢語之漢族,55個少數民族不在本文華人指涉範圍內,合先敘明。

形式跨宣網絡架構

西方宣教學者率先於洛桑會議提出北緯10至40度視窗,該區多為少數民族,跨宣漸成熱門,尤為今日所重視,世界華福特挑選為第九屆大會主題。討論少數民族宣教跨宣網絡,通常第一聯想到主體,除此之外,本文也對主體的文化稍做討論。宣教行動主體的架構約有兩種,一為教會本身差派宣教士到禾場,另一為教會支持差會,差會取得資源前往少數民族宣教,這是跨宣學者提出跨宣網絡的穩固型態—宣教鐵三角,亦為西方歷來樂用。大體不脫兩種型態,很少有單獨個人不透過所屬教會或差會自行前往異國宣教,因「受差遣」的動作必須可被辨認,當然也關乎資源此一實際的問題。

實質跨宣諸多挑戰

華人遍布全球,亦有少數民族活躍於海外。倘教會採第一種跨宣型態,自行差派宣教士,所差者為華人必遇文化溝通瓶頸,理想應受少數民族文化人類學訓練,若差派對傳統文化尚有記憶少數民族(暫置不同語言環境出生長大受教育的第二、第三代不論),可降低困難,但都有共通問題—生活環境的適應。假使教會將資源投入差傳會,差會也有直接派駐或間接培訓的方式。要選擇哪種方式,必須考慮幾個重點—族群的地域環境及漢化程度、雙方語言,及宣教士採取的遮蓋種類。

以獨龍族為例,位4千餘公尺高山,筆者單從山腳村落走入花了五天,居住封閉深山與外界接觸甚少,漢化程度低,故採培訓同族同工策略較輕省。又如未得之民革蒙族,幾已漢化(是否漢化以語言作初步標準)

請參作者2011.06.27刊登基督教論壇報《少數民族宣教的鐵三角》專題文章

族無甚差異,或集中於三線以下城市民族(一、二線城市發達程度應屬都市宣教),直接派駐華人或少數民族宣教士在當地宣教,生活環境適應相對容易,能用漢語溝通,主導宣教行動掌握狀況。

遮蓋常見醫療、營商或慈善,視宣教士個人恩賜專長及可使用資源而定。營商宣教多分佈於商業活絡城市,通常直接派駐。顧及面向多,例如官方行政、法律制度,市場、交通、員工管理,若非擁有相關背景、當地熟識之人,從零做起風險高。工作場所與機會即宣教一部份,員工或顧客成為宣教及培訓對象,管理上較有正當基礎。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報告, 緬甸在軍政府奪權政變及嚴重疫情雙重傷害, 相關物資糧食缺乏問題將日趨嚴重, 並依據數據,未來6個月將會有620萬人以上面臨挨餓且在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更加的嚴峻

延伸閱讀: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1/08/1097252

  • 更多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