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福之夜─從原住民的角度談福音未得群體】西方宣教士經驗:他們是我骨肉之親 先救命再救恩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因著西方宣教士傳福音給我們,我們也把西方宣教士在原住民傳福音的成功經驗分享到10/40度之窗的少數民族當中!」世界華人福音聯絡中心總幹事陳世欽牧師於九月3日晚上在基督教論壇報的臉書直播「華福之夜」中,與中華世界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差傳會創辦人魯瑪夫博士,分享「從原住民的角度談福音未得群體」時表示,他是帶著西方宣教士向台灣原住民傳福音的那種精神「把他們當做弟兄姊妹、骨肉至親想法,帶到10/40度之窗未得群體裡面。」

身為布農族的魯瑪夫表示,從他的角度,原住民前往海外少數民族或創啟地區,並不是在做「跨文化」差傳,而是好像回到原住民過去時代的家人當中傳福音,一起和他們服事、生活。

當骨肉至親不是「異文化」

魯瑪夫表示,福音未得群體主要在10/40度之窗地區,當我們去到他們當中,一定會有「跨越文化」;但不會說他們是「異文化」,談到「異文化」感覺有民族差異的優越表現心態。他從事跨文化服事,主要有感於「若不是西方宣教士把福音傳給台灣原住民,現在台灣原住民的屬靈光景會非常淒慘」,民族與民族之間會有很多紛爭、械鬥。
魯瑪夫也看到,目前從事跨文化宣教士的確面臨很大的挑戰和困境,所以他把過去西方宣教士把福音傳給部落的成功經驗也運用在10/40度之窗裡面。他們策略就是「先救命再給救恩」,先把物資或人道救援資源分享給他們,原則上只要先把福音傳給「頭目」、「巫師巫婆」或「意見領袖」,就很容易把福音帶到全村部落。
魯瑪夫也表示,在與頭目或意見領袖「做朋友」之前,要先了解當地民族文化,在那個山頭到底有多少民族?要先去分纇。所以他們會先找一些當地同工到不同山頭調查,有多少頭目、巫師巫婆和意見領袖?「以漸近式的進到他們當中成為好朋友,再了解對方目前急迫的需要是甚麼?然後適當地用『雙福』的宣教策略。」

給物資再給救恩 先影響頭目

他說,邊境少數民族有很多社會問題或從事犯法的事,所以當他們進入當中去了解的時候,會適當地給他們一些資源。譬如,因為經濟不足,當地民族在邊境做一些犯法的事;當他們把物資提供給對方,滿足對方需要,讓對方知道並不需要做這些事,就很容易改變原來行為模式,願意不再做那些不法的事。

魯瑪夫說,巫師巫婆不論怎麼作法,仍然無法治好山區部落的孩子,他們就會提供一些平常使用抗生素等簡單藥物給巫婆,透過巫婆把藥物用在孩子身上,就會發現很有效,然後福音就容易進入。巫師巫婆也坦誠說,過去為了治療孩子必須與鬼相交,遇到他們才發現,也可以用現代的醫療,或少數民族植物醫療就可以救這個孩子。

當部落頭目、意見領袖或巫師巫婆「技能提升」,更受到當地尊重,接下來就把救恩和上帝祝福介紹給對方,知道這是獨一的真神。當對方生命被改變,就會看到上帝在當中做那奇妙的事,一旦頭目、意見領袖或巫師巫婆都信主,全村七、八成的人都會改變信仰。

魯瑪夫表示,一開始他們做失敗,就是先給救恩,結果同工被趕走;之後他們改變策略,先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一些支持,成為好朋友,然後把救恩介紹給對方。

陳世欽也提到,從救命到救恩,就是文化使命和福音使命;華人教會多半會忽略文化使命。耶穌基督也是走進人群做出關懷行動,同時傳講天國的福音,這才是整全福音的策略。

雖然魯瑪夫提到的是少數民族福音未得群體;但也可以運用在大多數福音未得群體,包括在大都市或離線城市偏遠村莊,關鍵就是「我們要走進人群」,要「生命影響生命」,關注對方有實際的需要,也有永恆的需要。

了解當地信仰和需要 做好朋友

魯瑪夫表示,他們訓練同工在前往這些少數民族之前,一定要對個這民族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包括對方傳統祭禮和信仰,對山區環境的認識,以致於能向對方說出來,讓對方覺得被了解而受感動,認為「我們是好朋友」。

他看到過去很多漢族朋友不論到未得之民或原住民部落,常常帶著「衝衝衝」的使命,以自己的文化帶到未得之民當中;卻常常很難進入。

所以,他們差派的宣教士除了具有聖經神學的裝備,一定受過民族學、社會學和當地考察的訓練,以致於前去他們當中時,知道如何與當地的文化連結。當我們愈了解當地的信仰文化就很快與對方成為朋友,也能很快把「救命」帶給對方。我們要帶著「謙卑的心」到他們當中,而不是用自己優越的文化到他們當中去影響他們。最重要的是長期的陪伴,找到當地適合的人成為核心的門徒,並且成為領袖,把棒子交給他:一棒接一棒,並且也把福音傳給附近其他的民族。